好多人会轻忽一战和二战之间的一连性,其实二战的爆发并不是汗青的偶然。一战后所形成的国际秩序,就为二战埋下了伏笔。英国汗青学家亚历山大·沃森在《铁壁之围》中,首次以一战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的视角从新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亚历山大·沃森不光存眷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柏林和维也纳政治人物的影响,还存眷此次大战对中欧区域公众所带来的深重创伤。
沃森认为,因为一战后协约国并没有对一战的战犯及其战争罪过进行彻底清理,这为纳粹党的排犹政策供应了肥饶的泥土。此外,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原则使得帝国碎裂,让一战后中欧东部区域留下了无尽的民族纷争和战争隐患。一战作为一场损失惨重的现代战争,为战败国的公众留下了无尽的创伤,公众的疼痛最终演化为了战争的暴力。以下经出书社授权摘选自《铁壁之围》。
《铁壁之围》,[英]亚历山大·沃森著,宋昊译,后浪|九州出书社2020年12月版
一战首要战犯未受审,为二战埋下了伏笔
在1918年秋天休战之后的几个月里,在战火的余烬中形成的艳丽新世界固定成型。在战胜的协约国向导人于巴黎热切地商议着欧洲大陆的将来之时,新降生的中欧各个民族国度正在巩固对本国疆域的掌握,以武力争取存在争议的区域——平日都邑牺牲德意志、奥地利、匈牙利三个共和国。
协约国与德国在1919年6月28日签署了在西部竣事战争的合同。为了增加仇敌的耻辱感,法国人将合同签字所在选在了凡尔赛宫的镜厅——近半个世纪前,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度恰是在这里宣乐成立的。就像是作为事后添加的事物一般,与新的奥地利的合同于1919年9月在圣日耳曼昂莱签署。因为布尔什维克革命和此后对革命的血腥镇压,直到1920年6月,战胜国才与匈牙利签署了《特里亚农合同》。
到此时,旧秩序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旧秩序的成员并未吃到多大吃力头。德皇威廉二世于1918年11月10日进入荷兰。11月28日,他正式退位。最初18个月的遁迹中,他的确过得心惊肉跳。开支重要,前途未卜。他蓄起了胡须,如许本身就不那么轻易被认出来,到1918年和1919年之交时,他甚至起头装疯,以期免于被引渡回国。
然而,一切迎来了喜人的终局。荷兰人不情愿地珍爱了他。依据《凡尔赛合同》第227条模糊形容的“对国际道德与合同神圣性的极大入侵”来审判他的国际抉择最终逐渐消声匿迹。威廉在荷兰村庄多恩的四周购置了一处有壕沟围绕的艳丽庄园,他的皇家作派使得邻人们都畏而远之。他的老婆于1921年4月作古,不外一年之后,时年63岁的他又迎娶了35岁的孀妇——舍恩爱赫-卡罗拉特亲王妃赫米内。在1941年6月4日作古时,他固然郁郁寡欢,却算不上心怀怫郁。卡尔皇帝的命运要更为奇异。在抛却了军权以避免在对意休战合同上签上本身的名字之后,他在1918年11月11日抛却了一切介入奥地利国度治理的权力。
威廉二世
然则,他从未正式退位。在1921年他两次试图取回匈牙利的圣斯蒂芬王位之后,协约国认定他对欧洲不乱造成了威胁并将他和家人从遁迹地瑞士迁到了偏远的马德拉岛。1922年4月1日,时年34岁的卡尔因流感在马德拉作古。与联盟国其他各个向导人的遭遇分歧,后人对于这个羸弱而怯懦的人的记忆带有些许好感,或者部门原因在于,跟大多数人分歧,他从未写过一部为本身辛苦脱罪的战争回忆录。固然他没能在战争时代缔造事业,没能将本身的臣民从魔难与流血中拯救出来,但有些人传播,卡尔在战争之后缔造了一个事业。这个小小的豪举是,在卡尔作古之后,一位患有静脉曲张的巴西修女在向他祷告后便痊愈了。2004年10月,教皇若望·保禄二世为这位哈布斯堡末代皇帝行了宣福礼。
尽管协约国传播要责罚那些在其看来该当为这场可骇的战争负责的人,但联盟国的其他战时向导人并没有受吃力。到1918年,在引领联盟国走向战争的诸位向导人中,有一些已经不在人世了。在1914年担当奥地利首相与匈牙利首相的施图尔克与蒂萨都在战争时代遇刺身亡。普鲁士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冯·毛奇在1916年沮丧地作古。前任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活过了战争,在所有战时向导人中,他是特别的一位,因为他甘愿为本身的行为负责和辩护。
1919年6月,一得知协约国有意审判德皇威廉,他便慨然向法国总理乔治·克里孟梭致信,要求取代本身的主人受审。“依据帝国的宪法,”他提出,“在我担当首相时代,我要为皇帝的政治行为负悉数责任。”霍尔维格的提议并未获得复原。协约国简洁化地将这场大战看作德国的罪过,这就使得存活下来的哈布斯堡向导人被置之度外了。1914年任奥匈帝国交际大臣的贝希托尔德伯爵比大多数人对这场战争的罪责都要大,但他获准不受烦扰地退隐到他在匈牙利柴普赖格的庄园,1942年,他在那边作古。财务大臣利昂•比林斯基的罪责要轻得多,但他介入过1914年7月召开的、谋划对塞尔维亚动员战争的大臣联席会议,1919年,他为法国的新友邦——新自力的波兰——担当财务大臣。
最为主要的是,甚至没有一位军方高层人士受到审判。倘若在今天,在1917年前担当哈布斯堡总参谋长的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在任何战争罪过审判中都邑是一名首要被告,这既是因为他在挑起战争中起到的感化,也是因为他是1914年残杀数以万计的乌克兰族布衣的戎行的批示官。但协约国对于哈布斯堡政权并不怎么在乎,对于东欧死难的农民们加倍不在乎。赫岑多夫被放过,得以去写作回忆录而发家;1925年8月,他在德国南部怡人的温泉城巴特梅根特海姆作古。
协约国也曾短暂地将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加入战犯嫌疑人名单,但在从新考虑后又决意抛却这一做法。在战争的后两年里向导德国的这对军事同伴有着迥然分歧的将来。在战败之后,鲁登道夫陷入了可悲的境地。1918年11月中旬,因为害怕留在柏林会被处以私刑或被审判,他逃离了这座城市。
此后他隐居瑞典,写作了一系列自艾自怜的回忆录,直到革命的风潮止息。在他返回德国之后,他变得更加偏执,将犹太人看成了他倒台的替罪羊。他投身于极右政治之中,是纳粹1923年慕尼黑暴乱的共谋者之一,但他在1925年参选总统时遭遇了尴尬的惨败。与其相反,兴登堡在战争竣事时名声未受损害。他在1918年11月重返德军向导位置,成功地将第三最高统帅部军事失败的责任推卸到了布衣与据说在忠诚的士兵“背后捅了一刀”的当局身上。为了从新充任德国的象征性首脑,他还可以行使他的战时名气。1925年,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作古后,兴登堡参选总统并胜出。1933年,在他的第二任总统任期,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他录用阿道夫·希特勒为他的总理。
如今该当明确的是,并不是只有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在一战时代实施过残暴与不法的行为。不外,尽量是按照其时成长仍不完整的国际法而言,这两个国度也犯下了一些极端恶劣的罪过。德国入侵了中立的比利时,动员了无限制潜艇战,无情将布衣征用为吃力役(这尤以在东线管制区的所作所为与1916年对比利时人的遣散为甚),且在1914年时代践踏了非斗争人员,所有这些都违反了国际法。
然则,应对这些行为负责的人大多未受责罚,应该对联盟国的友邦奥斯曼土耳其犯下的远甚于此的暴行——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残杀——负责的人也大多未受责罚。平正地讲,在奥斯曼帝国于1918年10月30日签署休战和谈后,由英国人录用竖立的苏丹当局的确在协约国的催促下开展了查询。稀奇军事法庭发现了表明政府有意彻底覆灭亚美尼亚人的大量证据,判处奥斯曼帝国战时向导人死刑,但鉴于所有战时向导人都缺席审判,上述判决没有发生什么影响。
在德国当局拒绝引渡战争罪过嫌疑人之后,德国当局被协约国强逼着在1921年于莱比锡高档法院举办了审判,这些审判便远不如土耳其审判那般彻底和鼓舞人心。总共有45起案件被提交,但只有17起真正获得了审理。被控诉的都是小人物:一些是陆武士员,个中大多数是命令枪决战俘或是对战俘营中的战俘不加照管的军官,还有冲击过布衣的陆武士员;还有一些是被控诉击沉医务船的潜艇批示官。
只有4场审判最终定了罪。双方的水师封闭和对占领区敌方布衣的残酷行为早已损害国际法,对重大违法行为——战败国一方做出的违法行为——的告状和责罚也流于失败,是以国际法的权势进一步跌堕。这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在1939年希特勒预备动员针对波兰的种族战争时,他便从中吸取了响应的经验教训。在要求他的将领们“在肉体上覆灭仇敌”时,希特勒回首了一下汗青,便清除了手下的挂念:“说究竟,今天还有谁说起对亚美尼亚人的灭尽?”
威尔逊的“民族自决”为何是个致命的错误?
事实很快表明,整个中欧东部都对战后秩序感应不满。早在战胜国向导人于1919年1月在巴黎考虑和平抉择之前,这个区域沿着民族边界的重组便早就已经起头了。这种重组或者是实现不乱的独一途径,但它成功的或者性不大。这个区域的族群混同水平实在太高,以至于难以竖立族群非常统一的民族国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新的罗马尼亚(因接收了前匈牙利疆域而扩大),1/3的生齿是少数民族。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正如其名字所解说的,是一个多民族混同的国度,精英阶级以下的公众往往不那么甘愿回收新的南部斯拉夫理念,比拟之下,人们照样更常怀有对其他民族长久以来的汗青积怨。
对战后和谈有利的是,欧洲的政治重组使得欧洲少数民族的数量从6000万人削减到了3000万人。强加给各个新国度的合同本应包管少数民族的权力。但这忽略了要害的一点:威尔逊宣传运动对“民族自决”的拥护和战争自己,都将民族大志提高到了狂热的高度。少数民族身份在一个以民族国度为根蒂建构起来的大陆上远不如在旧帝国治下那般吸惹人饮茶、可接管。
按照一份估量,尽量少数民族人数削减了,但在1918年之后,在原奥匈帝国的疆域上,族群辩说事件几乎增加了一倍,从9起增加到了17起。除了波希米亚的捷克人与德意志人此类旧有的敌对关系,新的民族辩说又滋长出来。好比在泰申的捷克人与波兰人,在南斯拉夫的德意志人与克罗地亚人,在罗马尼亚的罗马尼亚人与德意志人,都彼此剑拔弩张。
威尔逊总统将“民族自决”放在了他的战后设想的中心地位,此举是一个致命错误。这个标语对于战时宣传是有效的,也有助于增加他的人气与道德权势,但它也使得威尔逊的战后秩序敏捷在众所瞩目之下损失声誉。其原因十分简洁:中欧东部的民族混同水平非常高,以至于并不是每个民族都可以运用这一新权力。必然会有赢家,也必然会有输家。而实力政治则决意了输家会是在战败的阴云之下惶遽然的两富家群——德意志人与马扎尔人。这两个民族都有充裕的来由认为威尔逊给本身造成了损害。
在历次演讲中和对1918年联盟国和平照会的复原中,这位美国总统都表明,他的战争针对的是专制者,而不是他们的公众。固然协约国要求旧帝制政权“屈膝”,但他在10月23日提醒,一个真正能代表公众的当局能够按照十四点原则与协约国开展“和平商洽”。德国人适时动员了起义,但半年之后,依然没有任何商洽,而只有一份“强制号令”,德国人的代表被许可在战胜国做出最终裁断之前对此揭橥定见。
匈牙利人的履历加倍动荡、加倍不受威尔逊喜欢,包罗暖和的革命、布尔什维克的政变,以及由一位前任哈布斯堡水师大将向导的右翼专制,但协约国看待他们的立场是相似的。尽量是协约国代表团的成员也认可,加之于德奥两国的条目是极端残暴的。在阅读了本身的国度将在协约国入侵威胁之下屈膝接管的各类要求、前提、损失构成的长长清单之后,德国交际大臣乌尔里希·冯·布罗克多夫-兰曹伯爵透露,威尔逊和他的伙伴本能够节约时间。只要一个简洁的条目就充沛了:“德国将不复存在。”
《凡尔赛合同》与《特里亚农合同》经由让德意志人与匈牙利人支付价值而竖立了战后秩序,这一事实能够注释为什么这两个国度的当局自始至终都没有接管过这一秩序。这一秩序的焦点组织原则——民族自决——并未获得应用,这一点随后在战败者身上获得了确认:奥地利的德意志人在1918年10月认为他们会到场德国,但战胜国禁止他们这么做。在凡尔赛,德国被拒绝到场国际联盟(这一国际组织本该当联络起战后的新世界),且损失了13%的疆域和10%的生齿。匈牙利则更为悲凉,令人难以置信地失去了67.3%的疆域和73.5%的生齿。
当然,大多数转走的臣民是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阿尔萨斯-洛林人、丹麦人或波兰人。认为这些人盼望到场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或波兰的见解哪怕并不老是准确的,也是有其事理的。在一些有争议的区域,诸如德国东部的马祖里亚或上西里西亚,本地组织了公民投票来确定其居民的意愿。然则,有极端不公的情形,个中最为恶名昭彰的就是将毫无疑义属于德国的但泽作为一个自由州转交于国际联盟(接纳这一行动是为了给波兰供应出海口)的做法。疆域的转手、禁止波希米亚的德意志人“自决”或到场奥地利以及禁止奥地利德意志人到场德国,上述做法令1300万德意志人被留在了德国的界限之外。
在两次大战之间,被留在匈牙利界限之外、成为其他国度中的少数民族的马扎尔人总共有323万人。在国度要地的人们所感触到的对疆域损失的生气,与那些产业生计都在被割走的疆域上的同胞的魔难比拟,基本不值得一提,那些同胞变卖了家产或被迫背井离乡。波兰走廊是原本归属德国的一长条疆域,它被分派给波兰,以便将东普鲁士与两次大战时代德国的其余部门隔脱离来。
在1919年时栖身在这一区域的德意志人总共有110万人,6年后,个中的575000人迁到了新的德意志共和国境内。在西部,30万德意志人中的20万人脱离或被遣散出了阿尔萨斯—洛林。到1924年,约有426000名匈牙利人也逃离了被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奥地利夺走的区域。背井离乡的公众数目之巨,更凸起解说了战败和威尔逊的新秩序激发的疆域损失不光损害了民族声誉,还破坏了很多布衣公民的生活。
除了《凡尔赛合同》与《特里亚农合同》划定或核准的疆域损失,合同还提出了赔款要求。《凡尔赛合同》的第231条阐述了要求赔款的司法根蒂,传播“因为德国及其友邦的侵略行为,协约国与参战列国的当局与国民被迫卷入战争,并是以承受了各类损失与损坏。德国及其友邦应对此承担责任”。汗青学家已经指出,协约国在1921年给德国定下的1320亿金马克赔款在很大水平上是名义上的,意在知足复仇心切的国内舆论。它们真正的方针数额是在36年中赔付500亿金马克,这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然则,德国公家因为谁人加倍宏大的数字而震惊。由德国当局在经济方面的治理失当所激发、但被怪罪到赔款头上的恶性通货膨胀让德国公众的存款与战争债券变得一文不值,这增加了公众的气愤。赔款之所以稀奇受到仇视,还有此外两个原因。首先,1919年巴黎和会上的德国代表团将第231条打造为“战争罪责条目”,以废弛赔款主张的司法根蒂。尽管协约国是实上并未要求战败国认可罪责,但这个说法照样固定了下来,并将一种财务事务改变成了一个情绪化的道义问题。
其次,在德国当局持续违约未付赔款之后,法国人、比利时人以及此前已经占领莱茵河左岸的英国人于1923年1月入侵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1917年由德意志帝国政府漫衍的惊恐式宣传运动现在看起来出奇地具有预见性。战败后,敌军入侵,德国工人被迫为他们所憎恨的榨取者做工,占领者甚至还为了羞辱德国而有意放置法军黑人士兵来监视将煤装车运往法国。暴力事件亦有发生。法国与比利时戎行践踏了约132名德国布衣,将4124人关进了牢狱,还将172000人遣散出境。被《凡尔赛合同》削减到仅余十万人的德国陆军无力做出应对。
一战的暗影:转化为暴力的疼痛
所有这一切都在袭击着这个像其他所有中欧东部国度一般已深受创痛的民族身上。中欧列国公众对战争投入了极多,是以战争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也极其伟大。一些人将两次大战之间的社会与政治残暴化归罪于长年累月的大规模殛毙。不外在战后对这个区域造成严重损坏的准军事性暴力只是由一小部门人犯下的。德国戎行在1918岁尾解散的速度之快能够解说绝大部门士兵只进展返回故里。
相反,真正决意这场战争的感情遗产的要害,是人们承受的疼痛。在整个中欧东部,疼痛无处不在。最为显着可见的是战争对人类躯体的损毁—数百万残疾的老兵和痛失亲人者。在德国,阵亡士兵留下了533000名遗孀和1192000名孤儿。捷克斯洛伐克生齿是德国的1/5,且据称其士兵作战不力。这个国度要向121215名孀妇和238000名孤儿支出抚恤金。然则,战争之所以造成了过于惨重的疼痛,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斗争与丧亲,后方前方挨饿受冻的情形也造成了伟大的疼痛。被入侵的东普鲁士人和被遣散的加利西亚犹太人承受了疼痛。那些在战后因为疆域调换而失去家园的人也承受了疼痛。
这种疼痛,以及它造成或激化了的嫉妒、私见、暴力,都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损坏力。德国人在一战中承受的疼痛与25年后的反人道罪过之间能够说有某种特定、提醒性的关系性。生活在民族混居的界限区域(这些区域因战争的匮乏激起了族群间的敌意)的德国人介入纳粹犹太人大残杀的人数多得不成比例。那些在战争竣事时因界限更改而失去家园的人在纳粹大残杀行凶者中的比例是平均比例的6倍。
更为普遍地说,后方在战时承受的疼痛使得整个社会按照阶级和族群断层线盘据开来。在战后,这些社会还将被族群间的准军事斗争、左翼革命、极右翼的血腥报复进一步扯破。被1929年的一位左翼常识分子不祥地形容的“由仇恨与复仇组成的狂乱而残暴气氛(今日仍在主宰东欧)”的根源之一,就是战时的疼痛。
战时的疼痛遗留下来的另一个主要后果,是一种对意义的绝望追寻。在中欧战争文化价格系统的最高点,是牺牲的概念:为了某种更为高尚的事业而甘心承受损失与疼痛。德奥两国在1914—1918年牺牲的人数是惊人的:2036897名德军士兵阵亡。
奥匈帝国的伤亡从未获得准确较量,但总数应在110万至120万人之间。奥地利的德意志人与匈牙利人承受的伤亡最重,紧随厥后的是斯洛文尼亚人和摩拉维亚捷克人。哈布斯堡的战败并没有(至少没有正式地)让捷克族、波兰族、南部斯拉夫族士兵的牺牲失去价格。新成立的国度直接将这些士兵的灭亡从新阐释成了为自力事业而死。其时并没有容纳分歧概念的民众空间。
与之比拟,对德国人来说,战败带来了严重的认知辩说。一得知签署休战和谈的新闻,鲁斯·霍夫纳立时脱口说出了这种逆境。她问道:“德国的母亲们是为了什么而牺牲本身的儿子啊?”汉堡妇女安娜·考恩施泰恩在4年的时间里同心一意地为在前方服役的儿子阿尔贝特寄去饱含爱意的信件与礼品,对于她来说,这个问题必定分外悲吃力。阿尔贝特在1918年10月26日阵亡,彼时距离斗争竣事只剩2周。1925年之前,心赍恨恨的法国当局一向不许可德国布衣拜望位于法国疆域的阵亡武士坟场,这让德国怙恃加倍哀痛,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加倍朴陋。
在中欧东部各地以及之外的人们设法起劲面临1914-1918年的大规模灭亡。在战争失败之后,若何证实挚爱的儿子、兄弟、父亲的牺牲的合法性的难题让德国人在两次大战之间生出了一种对阵亡士兵奇特又强烈的崇拜。士兵们活着时曾经支撑过他们的市政机构、教会、本地收集再次动员起来,以纪念他们的牺牲。
《1917》剧照
很多人将阵亡者想成如基督般的殉道者或是想成在深深安眠,以此来获得抚慰。人在做逝者在看的设法以及逝者将像基督或入睡者一样复兴的设法,都周全地影响了国民观点。逝者为什么而死和他们进展获得什么,这些问题激发了各个政治派系的德国人的不合,但尽量是共和派也在想象,逝者申饬生者要让故国答复。至于死力要将本身打造为老兵代言人和阵亡士兵记忆捍卫者的极右翼,更甘愿以字面上、军事上的意义来懂得这种愿望。在极右翼的拥护者看来,1918年的战败实际上是一场反水,故而该当推翻战败究竟并予以报复。
对于欧洲中部与东部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大难。庖代威名跌堕的旧帝国的新共和国自身又受到布满仇恨的战争遗产的迫害。它们贫困、动荡,平日有大量布满愤懑的少数族群,事实证实,大部门新共和国是不不乱的。战争扯破了上述国度多民族社会的组织组织,而且严重加剧了族群对立,遗留下了长久的敌意,尤其是跟汗青较久的犹太人少数族群和新近的德意志人少数族群的敌意。
不到10年,威尔逊的新民主秩序便已经所余无几,东部的大多数区域都陷入了专制者的统治之下。德国也被破坏了。1914年时的国民联结在履历了大战之后便崩解成了彼此攻讦的乱局;左翼与反犹的右翼之间的不合也在战后进一步扩大并变得加倍残暴。这场战争一向是一场人民的战争。疼痛与牺牲一向是极为伟大的。那些挺过这场严重考验的人则要思虑,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原作者|[英]亚历山大·沃森
摘编|徐悦东
校对|刘军